金融赋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 秘密研究所好好学习入口:揭开高效学习的秘密通道 养老“刚需”服务逐步铺开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大对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近年来,银行业保险业以服务民生保障、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为着力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和中国式老龄化的能力与质效。
养老保障体系加速完善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从年龄结构看,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0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6%。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推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
在刚刚落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改革”分论坛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树清表示,我国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保障有力的养老保险体系,但当前仍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地区差异以及城乡差异,尤其是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之间差距较大,亟需通过制度改革逐步缩小这种差距。
事实上,经过4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近11亿人。此外,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这两个第二支柱制度,合计覆盖7000多万人,资金积累超过5.7万亿元;第三支柱则包括政策支持下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总规模约8万亿元。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逐步落地,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基本搭建完成,并逐渐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郭树清认为,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主要群体是农民,但基本养老保险的月平均待遇仅为240元,而城镇职工养老金则达到每月3200元。他建议,未来几年应大幅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步向城镇职工养老金的低线靠拢,争取未来5年至6年内显著缩小城乡养老收入差距。此外,面对新业态和灵活就业群体的增加,郭树清还建议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完善相关政策,实现养老保险覆盖人群更加广泛。
与此同时,金融赋能养老的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保险等保险公司一方面加大力度承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管理业务;另一方面推出“保险+康养”服务,将金融与医疗服务有机融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养老解决方案。商业银行也紧跟趋势,推出了多样化的养老理财产品和养老储蓄计划,为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提供更多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金融发展不仅需要稳健的制度保障,也应强化风险管理,科学制定投资策略,确保养老资金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此外,养老金融的推广和普及还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和理解,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公众教育,提高民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养老金融产品持续升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储蓄和投资产品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日渐显现出不足,仅靠基本养老保险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对生活品质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进行养老储备规划,养老金融产品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近年来,我国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自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以来,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个人养老投资产品,以抢占市场先机。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0日,全国共有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998款,其中储蓄类产品466款、基金产品288款、保险产品211款、理财产品33款。保险类产品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占比达到21%。其中,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5款,占比11.8%;年金保险119款,占比56.4%;两全保险67款,占比31.7%,市场选择更加多样化。
养老储蓄产品因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深受偏好稳健投资群体的青睐。同时,养老理财产品和养老目标基金也表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业内专家指出,养老目标基金具备明显的生命周期特点,能够根据投资者的年龄和退休规划灵活调整资产配置,逐渐成为年轻群体进行养老投资的首选。
然而,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实际推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制度推出初期市场存在明显的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导致账户空置率较高,大量资金仍停留在活期存款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投资,这与账户流动性不足、存取限制严格、缴纳上限偏低等制度设计上的问题有关,限制了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提高养老金融产品适配性成为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年轻人日渐成为养老金融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年轻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投资习惯,开发出更贴近年轻人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指出,年轻人需对未来养老做好预期与规划。养老金改革不仅是制度层面的调整,更需要年轻人主动参与和提前规划,才能确保未来拥有更高质量的养老生活。他建议年轻人从现在开始了解并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无论是购买养老保险,还是参与银行、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金储蓄计划,都应及早规划。
除了个人行为,社会和政策环境也对年轻人的养老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周小川建议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补贴等措施,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建设。同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将为年轻群体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他强调,政策引导至关重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养老金改革顺利推进,确保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到更完善的养老保障。
当前,随着年轻群体养老储备意识增强,一些金融机构已开始主动从年轻群体的视角布局养老金融市场,比如通过强化投资教育宣传,帮助年轻投资者更深入地认识养老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性及其长期价值。此外,在养老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产品设计同质化,难以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的问题。专家建议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以养老储备为核心,开展差异化产品设计,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
养老“刚需”服务逐步铺开
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龄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凸显。从提供养老金融支持到提供养老服务,社会各界正积极探索如何丰富养老服务供给,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当前,养老服务的内涵已逐步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补助和简单的生活照料,而是逐渐向多元化、全方位服务转型。特别是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养老保险服务模式正加速转型升级。泰康之家副总裁兼养老社区事业部总经理徐晓欢表示,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深度融合,这种“养联体”模式已在多个城市展开实践。
以北京市和平里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由泰康之家运营,通过建立专业养老机构,并充分利用其服务优势,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助餐、老年大学、日间照料等服务,使养老保险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每天接待数百位老人的“友邻餐厅”便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典型实践。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受到欢迎,但推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然而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体中却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克服。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约350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整体人口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平均超过8年。
针对这些挑战,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向社区延伸,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科学布局养老设施,构建“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失能老人就近得到照护。此外,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健康支持体系,促进居家、社区、机构之间服务的高效衔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向居家社区养老倾斜,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供给。
泰康之家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多个省市推行的“单位养联体”社区养老模式,也正试图破解上述难题。通过建设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打破养老服务供给与居家养老需求之间的信息壁垒,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响应效率。徐晓欢表示,未来养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更要提升养老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社区贴近居民生活,更能精准掌握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发展社区“养联体”模式,将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
面对持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养老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改革。徐晓欢认为,养老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整合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三者的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服务的精准供给,打造真正可持续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这不仅需要政策引导,更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未来,随着养老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将为老年人创造更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保障的晚年生活。(记者 武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