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却“情绪流秘密研究所无追高科技实验室的内部探秘”?
新华社重庆3月31日电(作者谷训、王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医院心理科门诊却迎来一波特殊的就诊高峰。本该呼朋唤友、纵享春光的时候却莫名不高兴,专家表示,这也许不是你的问题,都是春天“惹的祸”。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主任李玲说,从门诊可以观察到,每年3月到5月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其背后主要有三重“推手”:
一是生物节律的“错频”振荡,人体血清素(5-HT)与褪黑素的季节性波动是核心诱因。春季光照时间骤增,松果体褪黑素分泌量急剧下降,而调节情绪的血清素系统需要2周至4周的适应期,这种神经递质的“青黄不接”,直接导致情绪调节系统失衡。
二是气候应激的叠加效应。春季气压频繁波动会影响血氧浓度,引发疲倦感;湿度上升导致人体散热负荷增加,加重植物神经紊乱,出现心悸、失眠等躯体化症状。
三是社会比较的心理暗流也可能影响情绪。春天常被赋予“希望”和“新生”,社交媒体中铺天盖地的春日美好图景与繁忙琐碎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落差,形成隐形压力源,导致人们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李玲提醒,注意识别这些情绪问题的信号:情绪不稳定,比平时更为烦躁、易怒、沮丧等;睡眠质量下降,失眠、早醒或久睡不起,已影响到生活和工作;食欲改变,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或减轻;社交退缩,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很难与他人交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常感疲惫、精力不足等。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情绪是一种较短暂、较轻微的状态,有抑郁情绪不等于患抑郁症,两者在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3月21日,在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游客在李树种植园内赏花游玩。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专家建议通过自我调节来积极疗愈“情绪流感”:多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尤其是早上醒来晒太阳,能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让人一整天都神清气爽;多多运动,尤其是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户外运动,搭配冥想静坐,动静相宜;用健康食谱代替“垃圾食品”,香蕉、坚果、深绿叶菜、黑巧克力、深海鱼类、奶制品都是不错的选择;进行认知免疫训练,对社交媒体“断舍离”,实施“17:00后数字排毒”,降低镜像神经元过度激活,用与家人、朋友、宠物的真实互动来代替玩手机,可以增加内啡肽和催产素的分泌。
通过对自我健康的科学管理,在这个春天,让我们用大脑喜欢的方式与万物共同生长。